为了预防骨质疏松,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注重补钙,牛奶、豆浆、骨头汤……多种方式轮番上阵。但补钙补不好,不仅收效甚微,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
哪些补钙方式不恰当?正确补钙怎么补?
如果补钙补不对,可能导致“玻璃心”或者肾结石。为什么?
海鲜吃不对,可能导致“玻璃心”
身体中99%的钙在骨头中,1%的钙在血液里。血液中的钙与海鲜中的磷元素结合,会形成一种盐——羟基磷灰石。它本该沉积在骨头中,但若身体代谢紊乱,羟基磷灰石异位沉积在血管上,就会造成血管钙化,弹性降低、管腔狭窄。
如果羟基磷灰石沉积的血管是冠状动脉,就会导致“玻璃心”,甚至诱发心梗。这是介入手术医生最犯怵的一种情况。
哪些海鲜含磷量比较高,不宜过多食用?
常见的海鲜中,鱿鱼含磷量为mg/百克,虹鳟鱼为mg/百克,属于高磷海鲜;花蛤含磷量为mg/百克,草虾为mg/百克,螃蟹为mg/百克,属于低磷海鲜。
每人每天磷摄入上限是mg,为了避免摄入超标,鱿鱼每天最多食用半斤,虹鳟鱼最多四两,螃蟹最多一斤,草虾最多八两,花蛤最多2.5斤。
豆浆喝不对,可能导致肾结石
豆浆富含蛋白质,是不少人喜爱的饮品。但节目现场将豆浆提取物倒入模拟胃液中,竟然产生了絮状沉淀,这是怎么回事?
原来,这种豆浆提取物是植酸,它可在胃肠道中与钙结合,形成不易吸收的絮状沉淀物,导致大便干燥。也可与血液中的钙结合成盐类,如果含量过高或肾脏不能顺利处理,就可能导致肾结石,引发腰痛、血尿、肾积水等严重后果。
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中,常见食物的植酸含量可参考下图。
减少植酸通常有3个方法:①发酵:通过植酸酶降解植酸;②发芽:种子发芽后植酸也会降解;③浸泡:40℃~60℃的温水浸泡15分钟,可激活种子中的植酸酶。
大米中也含有一定植酸,蒸煮米饭前,可以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,降低植酸含量。
补钙流言大求真
关于补钙,生活中存在不少流言,它们究竟是真是假?
1,胖人比瘦人更需要补钙?
错。瘦人更容易骨质疏松,引发骨折。因为胖人体内脂肪更多,而脂肪是雌激素和维生素D的存储组织,更有利于对抗骨质疏松。而且如果摔倒,脂肪对骨骼有一定保护作用,不易造成骨折。
一般,骨骼越粗大,骨量越大,缺钙和骨折的风险越低。自己可用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环绕另一只手的手腕,如果拇指能碰到中指,说明骨骼细,缺钙风险可能较高。
为什么手腕周径与骨量相关?通常,长骨的干骺端,即靠近关节、脊柱、盆骨等地方,都是松质骨,也叫小梁骨结构。它能减少重量,但维持强度不变,其特点是骨代谢快,骨量较少。
2,睡前吃钙片可防止腿抽筋?
不完全正确。口服钙剂2.5小时后,血钙水平会回到补钙前,所以睡前吃钙片不一定能防止晚上腿抽筋。
睡前吃钙片反而可能存在隐患,因为血钙升高后,身体通过尿液帮助排钙,如果夜间没有排尿,肾脏中钙含量高,容易形成肾结石。
平时应规范补钙,使血钙维持在正常范围。建议中老年人选择随餐或餐后半小时补充钙剂,食物中的糖、油脂有助于钙吸收。
3,年轻人不需要补钙?
不正确。专家曾遇到一个17岁的姑娘,既不吃肉喝牛奶,也不喜欢运动和晒太阳,后来出现驼背、骨头疼等情况,就医检查发现,已经出现了骨量减少。
可见,每个年龄段都需要适量补钙。成人每天需要摄入mg钙,如果饮食合理、适当运动、晒太阳,一般不需额外补充,但女性27岁后就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