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酒渣鼻诚信医院 http://m.39.net/pf/a_8733703.html1.急性咽痛
其症恶寒发热、咽干、疼痛继而肿胀,甚至咽不下饭,呼吸困难。
针: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,既能止痛又退烧,能起到“立竿见影”的效果。
2.暴发火眼
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、眼球微痛,有异物感、怕光、流泪、分泌物增多。
针:患侧耳尖放血。
或太阳穴放血。
或内迎香放血。根据病情轻重,灵活应用。
3.偏头痛
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,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,有时恶心呕吐、目(眼)流泪、影响视力等。
针:一针两穴,丝竹空透率谷,留针30分钟,即可治愈。
4.落枕
其症颈项强直,酸楚疼痛,左右不能回顾。
针:绝骨,用“龙虎交战”手法,针感可以窜至颈项,效较显著。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,效不佳。
5.漏肩风
肩背部疼痛,有压重感及发冷感,不能高举及外展。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。
急性针刺条口,慢性针刺膏肓。
6.胸胁痛
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。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。
针:丘墟透照海。
7.心绞痛
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,收缩性剧痛,如灼、如刺、如钻,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。大发作时胸内闷塞,面色苍白,四肢厥冷,出虚汗,脉搏不整。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,阴郄穴处有条索。如紫宫处有压痛,乃心脉梗死之症。
针:内关(双穴)重补。或针极泉。不效加膻中、然谷。
8.胆道蛔虫(中医称蛔结痧)
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,剧烈绞痛、恶心、呕吐,脉象乍大乍小,面色忽红忽白。无手术指征。
针:至阳一穴即可。
9.急性腰疼(包括风寒和外感)
其症腰部疼痛,动转困难,不能弯腰,不能后仰及翻身。
针:委中,缓刺放血。血色由深变浅即止。疗效往往都很突出,或刺养老。
10.腿股风(坐骨神经痛)
从臀部、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,直立时痛更甚,抬腿时痛亦加重。
针:环跳重刺激,不留针。如慢性可刺气冲,确能助气血之运行,起到镇痛之作用,昆仑更佳。
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,这种认识非常片面,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。
11.慢性关节炎
膝关节疼痛,屈伸困难,气候变化时加重,有时肿胀及关节作响。
针:阳关透曲泉或阳陵泉透阴陵泉,一针即有效,如效果不显著,可刺风府,搜一身之风即可取效。
12.网球肘
针冲阳。
13.阳痿
阴茎柔靡不能勃起,或性交顷刻泄精。常伴有腰酸、头晕、耳鸣、健忘、脉细弱,有两组处方:
(1)双环跳:针尖斜下内下方,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。
(2)双大赫:针感直达龟头。
14.输尿管结石
中封。
15.胃肠炎
尺泽、委中。
16.失语
哑门、通里。
17.聋症
听宫、翳风、中渚。
18.高血压
曲池。
针灸对传染病也有奇效。
19.痢疾
为外感病,有传染性,其症酸痛下痢赤白,有黏液,恶寒发热,里急后重,天枢处有压痛。
针:曲池穴,有消炎止痢作用。
20.疟疾
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,发有定时,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,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,还有三日一发的。
针:以三棱针在大椎处点刺数下,拔一火罐于其上,吸出恶血,疗效甚佳。久疟灸脾俞。
针灸对神经、精神方面的疾患疗效更为满意,比一般镇静药的优点为多。
21.癫痫
其症陡然跌仆,不省人事,抽搐,口吐白沫,目斜视,发作后移时而起。
针:长强周围(前后左右)以三棱针点刺出血。或针刺大椎、腰奇,均有抑制发作的功能。
22.癔症
本病起于诸般精神功能障碍,故其症发作千差万别,发病前多有精神不快。
针:双内关同时进针,行强刺激,可起到通心开窍之作用,必要时人中可刺。
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,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,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,就更有意义,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,以备急需。
23.鼻衄
鼻内出血,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,也有两侧多量出血,常引起头疼、眩晕、耳鸣、面色苍白、肢体倦怠等。
针:上星穴,需刺激,或刺少商出血。
24.鼻炎
针飞扬。
25.脑溢血(属于中风闭证者)
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,并很严重的疾患,凡患此病,就有九死一生的危险。其症猝然仆倒,不省人事,痰盛,牙关紧闭,面色潮红、脉弦硬。
针:①四神聪放血,平肝息风。②十二井穴放血,通经开窍,止血。脱证:灸关元。
26.先兆中风
四神聪、合谷、太冲。
针灸除治疗内科病以外,还能治疗皮外科方面的疾患,而且疗效也很满意。
27.乳痈
其症乳房红肿,热痛。
针:足临泣,针尖向上刺,刺激量加大,使针感沿经向上窜至肋部。
28.瘰疬
多生于颈下或腋下,小如粟,大如核桃,肿胀疼痛,破溃后经年累月难以收口,渐至骨蒸潮热,形体消瘦。
针:曲池透臂臑或火针点刺局部。
29.湿疹
急性局部红斑,发生水疱,以后则成红痂,周围糜烂,瘙痒,多发于乳、面、肘、手足等部。
针:曲池。用烧山火疗法。
30.痤疮
背部痣点。
31.发际疟
大椎放血。
32.肠痈
本症初发,突然腹痛,恶心、呕吐、恶寒、便秘或下痢,其痈初期多漫及全腹,但不久即固定于右下腹,右腿不能伸直,麦氏点出现压痛。
针:阑尾点。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的向外处,重刺激。
33.肛门瘙痒
会阴及肛门剧烈瘙痒。
针:公孙。
34.痔
阳溪、后溪。
35.肛裂
孔最。
36.牛皮癣
委中放血,坚持治疗有效。
37.鹅掌风
手掌皮肤发硬、发干、刺痒、脱皮。
针:劳宫。
38.发际疮
多于项后,形如黍豆,痛时如锥如燎,痒时坐卧不宁,顶生白头,破后流水,此起彼伏,俗名“气不忿”。
针:大椎放血或委中放血,以泄太阳经湿热。
39.串腰龙
水疱累累珠形,大小不等,灼热疼痛。
针:龙眼点刺出血。
有人污蔑针灸是精神作用,小儿科有许多疾病适宜用针灸治疗,用事实驳斥了说针灸是暗示作用的人。因为小儿思想尚未开展,还没有思维能力。但针灸疗效很突出。
40.小儿腹泻
乳食不节,下痢不止,有时腹痛,不欲饮食。
针:曲池、足三里,或刺会阳。
41.小儿疳积
体瘦、腹胀大、毛发焦落,不欲食,大便异常秽臭,小便混浊,潮热,哭时涕泪皆少。
针:四缝。挤出少量黏液或血液。
42.阴痒
阴门初感灼热,次即瘙痒难堪,重时影响睡眠。
针:蠡沟。
43.崩漏
隐白。
44.缺奶
少泽,回乳,光明。
45.子宫肌瘤
灸痞根。
46.断奶
因某种原因,乳儿不需哺母亲的乳汁,两乳房胀大,乳汁流溢。
针:光明。
积了50年了,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。
第一眼看到《“一针一得”针灸临证秘法》(以下简称《一针一得》),我们很惊讶,竟然是“手抄本”,而且是毛笔字!
流利有力的行书,写在一叠空白的“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”背后,一字一字,集腋成裘。稿纸已经发*,这是一叠年深月久的记忆,令人想起金庸小说里威力无比的武林秘籍“九阴真经”。翻开《一针一得》,一页页、一行行、一条条,记录了针灸治疗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!
年6月贺普仁在第一秘第81条结尾处做了专门备注:“以上为第一秘。共计捌拾壹症。不轻传。诚者主动传。”秘法,贺普仁的秘法,岂非中国针灸界的秘籍?当然,“九阴真经”是虚构的杀人秘籍,“针灸临证秘法”却是真实的救人秘术!
贺普仁的孩子没有见过。贺普仁的弟子也没有见过。他给大家呈上一份非比寻常的大礼。
哪年完成的?为什么愿意公开?贺普仁意味深长地笑了笑,过了一会儿才说:“积了50年了,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。一针一得,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。要给大家实惠,就给这个。”
针穴不在多,而在于精准: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。因此,造成病人惧怕针灸,非逼不得已,不求治于针灸。这是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。
年5月1日贺普仁完成的钢笔字版《一针一得》时,他在阐述《一针一得》的意义时这么说:“针灸这门独特技术,尤为必要。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,穿过筋骨的间隙,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,对机体也要有些损伤。
虽然针刺是一种良性刺激,但对患者来说,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。因此,造成病人惧怕针灸,非逼不得已,不求治于针灸。”这是值得吸取,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。
“我们认为在保证临床有效基础上,尽量少‘配穴’,这就相对减少了患者痛苦,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,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苦也很重要。这样,不仅对患者有好处,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,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。”
70年前,贺普仁追随北京著名中医牛泽华大夫学针灸的时候,学的是群针施治。群针就是取多个穴位扎多根针,才治好一个病。牛大夫医术高超,针技过人,这给年轻的贺普仁打下了良好的针灸底子。
但在实践中,贺普仁渐渐发现群针的局限:群针施治威力是大,可是病人受罪也多,一扎就是十几根到几十根不等,等扎完针,病人不光疼得厉害,且全身疲软,有时还动弹不得,这是因为,群针对人的刺激太强了。
贺普仁年版的《一针一得》讲了一个故事,说明群针的缺点:“宣武区,有一个道士擅长针灸术,以针灸众多(群针)著称。每日观内络绎不绝,颇得一般人所赞颂。据了解,在那里治过病的人也有很多确实有其效,惟起针后病人疲劳颇甚,多数都需要卧床休息1-2天才能恢复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是用针众多,刺激量大,病人不能适应所致。”
“常言说:‘将在谋而不在勇,兵在精而不在多。”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,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,精选少量的穴位,即可消除病邪,使机体恢复健康。
反之,如果医生不是认真负责地进行‘辨证论治’,而是盲目地瞎扎一气,不仅与病无益,反而会损伤别人的元气,影响病的治疗。”(编者按:作者此言,应该说明了,即使拿到针灸秘方,也要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,否则便是读死书)
年贺普仁进入医院以来,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,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,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。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。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:要简化、精化传统群针疗法。
只有对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,有的放矢地精挑一两个关键穴位下针,方可手到擒来,马上缓解病人的痛苦。怎么才能精、准,这是大学问。《一针一得》就是在寻找精、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。它的宗旨是选穴由繁到简,再由简到精,贺普仁为此花了70年!
1第一秘
1.摇头:(即宾努之症)针取屏迫,手法补,穴在长强穴。
2.失音:针孔最。腕上七寸。
3.腰痛:合谷。
4.肢肿:温溜。
5.月水不调:曲池。
6.目视昏昏:灸五里。
7.胸中瘀血:巨骨。
8.气硕(颓):天鼎。
9.目痛不闭:大迎。
10.噎病:乳根。
11.心烦:太乙。或针强间。
12.舌强:滑肉门。或针中冲。或针风府。
13.心悬:外陵。
14.吐血不愈:取气冲。三棱针去血,立愈。
15.喉闭:足上、下廉。即上、下巨虚。
16.腹坚大:冲阳。
17.面目浮肿水病:陷谷。
18.唇裂:厉兑。
19.慢惊风:针隐白。
20.*疸:商丘。
21.癥瘕:地机。
22.四肢强硬:大横。
23.喉中作声:(中风痰厥之症)针天溪。
24.项难回顾:少海。
25.遗尿:少府。
26.阴痛:少府。
27.偏坠:少府。
28.手足麻木:肩贞。
29.半身麻木:列缺、太溪。
30.痔漏:天窗。
31.眼动:颧髎或承泣。
32.翻胃:胃俞或针上脘
33.津液少:小肠俞。
34.赤白痢:中膂俞。
35.身热怠惰:阳纲。
36.恶血泄注:殷门。
37.大便坚:浮郄。
38.身战不耐久立:金门。
39.身后侧痛:京骨。
40.阴痒:然谷或蠡沟。
41.手足冷:太溪。
42.经闭:水泉。
43.近视:水泉。
44.腹胀如鼓:复溜。
45.五种水病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):复溜。
46.吐舌:筑宾。
47.舌纵涎下:阴谷。
48.阴缩:大赫。
49.心恍:通谷。
50.唾多:彧中。
51.神气不足:郄门。
52.掌中热:中冲。
53.身如火:中冲。
54.口干:关冲。
55.产后血晕:支沟。
56.嗜卧:三阳络,或针腿五里。
57.四肢不欲摇动:三阳络,或针腿五里。
58.肩臂痛不能举:清冷渊。
59.瘿瘤:臑会。
60.风寒吐沫:丝竹空。
61.唇强:耳门。
62.喘息:承灵。
63.吞酸:辄筋。
64.语言不正:日月。
65.四肢不收:日月。
66.百节(肢)酸痛:阳辅。
67.*犬伤:外丘。
68.各处气伤:足临泣。
69.诸疮*:窍阴。
70.不孕:灸阴廉。
71.腹肿如鼓:章门,或针水分。
72.难产:关元。
73.一切出血:阴交,或针刺长强。
74.舌缩:廉泉。
75.噎水浆不下:璇玑。
76.房劳:长强。
77.小儿惊悸:身柱。
78.身瘦:至阳。
79.水谷不化:悬枢。
80.舌急不语:哑门。
81.恍惚不乐:陶道。
2第二秘
1.感冒发烧:大椎放血。严重的,1-7节逐节放血,效更佳。
2.寒战:针后溪。
3.饮食无味:灸食关三壮(穴在建里旁1.5寸处)。
4.雷诺氏病:灸肾俞各一寸处。
5.手颤病:灸关元壮。
6.口腔溃疡:地仓。慢性的针照海。
7.水臌:偏历。
8.喘息:肺经压痛点。
9.血淋:三阴交。
10.断奶:光明。
11.子宫肌瘤:灸痞根。
12.小儿疳积:针四缝。
13.小儿腹泄:针曲池。
14.串腰龙:龙眼放血。
15.各种疔疮:针身柱或天宗放血。
16.发际疮:大椎或委中放血。
17.唇风(疮):针合谷,用烧山火手法。
18.鹅掌风:针劳宫,痒甚加刺大陵。
19.雀斑:针合谷,用烧山火手法。
20.白癜风:灸侠白。
21.肛门瘙痒:针公孙。
22.痔疮: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,或刺龈交出血。
23.阑尾炎:针阑尾点(急性),或灸肘尖(慢性)。
24.痢疾:针曲池。
25.湿疹:针曲池。
26.瘰疬:针曲池透臂臑,或针肘尖。
27.乳腺炎:针足临泣。
28.乳胀:温灸鱼际。
29.鼻衄:针上星,或少商放血。
30.崩漏:针或灸隐白。
31.癔病:双内关同时进针。
32.癫痫:长强周围放血。
33.阳痿:大赫或环跳。
34.疟疾:针大椎,可放血,并可合并拨火罐。
35.痔漏:针阳溪。
36.肛裂:针孔最。
37.癜风:灸左右手中指节,宛宛中。
38.身体反折:肝俞。
39.目戴上:丝竹空。
40.过经不解:期门。
41.咳嗽饮水:太渊。
42.引两胁痛:肝俞。
43.引尻痛:鱼际。
44.呕脓:膻中。
45.呕逆:大陵。
46.呕哕:太渊。
47.喘呕欠伸:经渠。
48.数欠而喘:太渊。
49.胁下积气:期门。
50.小腹胀痛:气海。
51.胀而胃痛:膈俞。
52.腹寒不食:灸阴陵泉。
53.心痛食不化:中脘。
54.烦渴心热:曲泽。
55.心烦怔忡:鱼际。
56.烦闷:腕骨。
57.虚烦口干:肺俞。
58.懈惰:照海。
59.嗜卧不言:膈俞。
60.支满不食:肺俞。
61.振寒不食:冲阳。
62.胃热不食:下廉。
63.胃热:悬钟。
64.胃寒有痰:膈俞。
65.脾病溏泄:三阴交。
66.胆虚呃逆热上气:气海。
67.狂言不乐:大陵。
68.多言:百会。
69.目妄视:风府。
70.暴惊:下廉。
71.见*:阳溪。
72.魇梦:商丘。
73.疟:腰俞。
74.头痛:腕骨。
75.心烦:神门。
76.痿厥:丘墟。
77.暴泄:隐白。
78.洞泄:肾俞。
79.泄不止:神阙。
80.肠风:灸尾闾骨尽处百壮。
81.脱肛:灸百会,或尾闾七壮。
3第三秘
1.转胞不溺淋涩:关元。
2.风动如虫行:迎香。
3.眉棱痛:肝俞。
4.毛发焦脱:下廉。
5.鼓颔:少商。
6.咽外肿:液门。
7.咽食不下:灸膻中。
8.喉痛:风府。
9.目风赤烂:阳谷。
10.倒睫:丝竹空。
11.目急痛:三间。
12.鼻有息肉: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。
13.唇干有涎:下廉。
14.舌干涎出:复溜。
15.唇动如虫行:水沟。
16.唇肿:迎香。
17.舌*:鱼际。
18.齿寒:少海。
19.齿痛:商阳。
20.不能嚼物:角孙。
21.腰背佝偻:风池、肺俞。
22.背拘急:经渠。
23.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:哑门。
24.臂腕骨痛:阳谷。
25.手腕动摇:曲泽。
26.手腕无力:列缺。
27.两腿如冰:阴市。
28.鹤膝历节风肿:风市。
29.腰痛不能久立:附阳。
30.腿膝胫酸重:附阳。
31.四肢不举:附阳。
32.腰痛不能举:灸仆参三壮。
33.腰重痛:灸阴谷、委中、阳交三壮,吹火泄法。
34.脚转筋:灸踝上一壮,外灸内,内灸外。或灸承山二七壮。
35.月经过时不止:隐白。
36.产后诸病:期门。
37.乳肿痛:足临泣。
38.横生手先出:灸右至阴三壮,火炷如小麦粒,直接灸。
39.欲断产: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。
40.不时漏下:三阴交。
41.月水不调,周结成块:针间使。
42.小儿卒疝:太冲。
43.小儿角弓反张:百会。
44.小儿泄痢:灸神阙。
45.小儿秋深冷痢:灸脐下三寸。
46.小儿吐乳:灸中庭。
47.小儿口臭:灸劳宫。
48.小儿夜啼:灸百会三壮。
49.溺水死者:灸脐中。
50.狂犬咬伤:灸咬处疮上。
51.蛇咬伤人:灸伤处三壮(隔蒜灸)。
52.疡肿振寒:少海。
53.风疹:环跳(补法)。
54.暴痒:蠡沟(补法)。
55.身瘦不能食:灸大肠俞27壮。
56.不嗜食:刺然谷,多见血,使人饥。
57.身瘾疹:伏兔。
58.乏气:灸第五椎下随手壮。
59.少年房多短气:灸鸠尾头50壮。
60.腹皮痛:鸠尾。
61.瘙痒:鸠尾。
62.鹅掌风:劳宫。
63.足外皮痛:足临泣。
64.偏枯:大巨。
65.疮*久不合:灸合谷七壮。七次为一疗程。
66.头痛如破:命门。
67.身热如火,汗不出:命门。
68.目不得闭:大迎。
69.肩背颈项痛:涌泉。
70.身肿身重:关门。
71.大便血不止:劳宫,灸三壮。
72.皮肤干燥:灸曲池三壮。
73.痂疥:灸大陵二壮。
74.不知味:针气户。
75.噎食反胃:灸乳下一寸处,以差为度。
76.脐风:然谷。
77.鼻痛:脑空。
78.恶犬伤*不出:外丘。
79.寒栗重衣不得温:阳白。
80.吐舌:筑宾。
81.舌纵:阴谷。
4第四秘
1.口干:针阳池。(针章门亦可)
2.鼻窦头痛(即鼻窦炎):(实证)针飞扬。
3.心痛如刺:针然谷。
4.白虎历节风(痛风):针金门。
5.大眥痛:针至阴。
6.腰痛不可屈伸,痛如折:针束骨。
7.身后侧痛:针京骨。(内容重复)
8.心下痛气攻腰胁:针肓门。
9.浑身骨节痛:针*门。灸之效更佳。
10.臑内廉痛:针譩嘻。
11.关节不利,浑身疼痛:针膈关。
12.腰髋痛不得久卧:针白环俞。
13.经行腰腿痛:针合阳。
14.妇人阴内湿痒疼痛:针膀胱俞。
15.腰痛疲漏:针气海俞。
16.脊间心后痛:针中渚。
17.两耳珠痛:颔厌。
18.足下热:针中都。
19.善摇头:针京骨。
20.头痛如破:命门。
21.肩髃痛:针二间。
22.眼痛:针下廉。
23.腰髋坚痛:针石门。
24.腰胯痛:针伏兔。
25.侠脊膂而痛:针尺泽。
26.膝痛不可屈伸:针大杼。
27.膝胫肿痛:穴巨。
28.肩背强急酸痛:穴水道。
29.膝膑肿痛:穴厉兑。
30.小便热痛:列缺。
31.肩背痛:听宫。
32.肘中痛:冲阳。
33.肩背痛:中渚。
34.正头痛:中脘。
35.偏头痛:肓俞。
36.足心痛:针昆仑。
37.脚气症:针肩井。
38.肩背酸痛:中渚。
39.肘挛症:尺泽。
40.手臂痛:针肩髃。
41.手腕无力:针列缺。(内容重复)
42.手腕摇动:针曲泽。
43.眉棱骨痛:肝俞。(内容重复)
44.头痛项强重不能举:承浆、风府。脊背反折不能回顾:承浆、风府。
45.足寒如冰症:肾俞。
46.膝痛:风府。
47.转筋:灸承山七壮。
48.面肿:水分(灸,禁针)。
49.唇肿症:迎香。
50.唇干:三间。
51.口腔溃疡:针劳宫、照海。
52.鼻流清涕:灸百会。
53.口臭:人中、大陵;咽寒:膻中。
54.秋寒冷痢:灸石门、关元。
55.卒腹痛: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。
56.战栗:针鱼际二分深。
57.月经不调,固结成块:间使。
58.月经时漏下:三阴交。
59.堕胎后手如冰厥逆:肩井。针后如觉闷乱急补足三里。
60.产后恶露不止:气海、关元。
61.白虎历节风:针肩井、足三里、曲池、委中、行间。
62.哭笑:百会、人中。
63.目妄视:风府。(内容重复)
64.见*:阳溪。(内容重复)
65.小儿夜啼:灸百会三壮。
66.小儿吐乳:灸中庭。
67.小儿囟门不合:灸脐上下五分处,直接灸三壮。
68.小儿牙口蚀烂:针承浆。
69.小儿口舌疮臭气冲人:灸劳宫一壮即可。
70.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:灸关元、大敦三壮。
71.吐食反胃:先针下脘,后针足三里。
72.哮吼灸法:用线一根套颈上,至鸠尾尖上截断,转向后脊骨上线头尽
处是穴,灸七壮。
73.中风失语:针鱼际。
74.偏头风:鸠尾。
75.中风:灸神阙百壮。
76.水谷不化、下利:针悬枢。
77.气喘难卧:灸灵台。
78.张口不合:灸神道七十七壮。
79.堕胎:关元,如不落,再补昆仑,立下。
80.口干:章门。阳池亦可。
81.妇人不孕:灸阴廉五壮。
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↓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