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积水症状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保胆取石术该不该做澎湃在线
TUhjnbcbe - 2024/9/1 17:42:0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原创界弟医学界

讨论的终极目标是促使临床决策朝着患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发展

撰文

燕小六

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常见病、多发病。年,Mouret完成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(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,LC)。此后,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临床广泛认可,又因创伤小、恢复快等特点,被迅速普及推广,成为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。

针对需要外科干预的症状性胆囊结石,近年来,我国临床一直就“保胆”与“切胆”而争论不断。

近日,《中国实用外科杂志》“专家论坛”发布《对保胆取石历史和现状再认知》。其中提出:“内镜保胆取石手术作为一项理念和技术均不成熟的外科操作,目前尚不能作为胆囊结石治疗的规范手段,需医患双方谨慎选择。”

“医学界”就这一论述,求教多位临床专家,发现“保胆”手术的支持和反对者都格外坚定,且提出大量证据、支持己方论述。

本文收入多方观点,希望引发更多讨论。医疗决策有其复杂性,医学发展也总是伴随着争议。而终极目标是,促使临床决策朝着患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发展。

胆囊是不是“收纳器官”?

“保胆取石”就是取出结石但保留胆囊。年后,我国引进并开展内镜保胆取石技术。年,全国保胆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医院普外科主任刘京山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,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手术方式之一,且日趋成熟。“全国已经有家医疗机构开展该项手术,每年保胆手术量超过5万例次。”

“医学界”发现,“保胆取石”争论不断,首先或源于一个基础问题未得到“公认的解答”,即胆囊作用有多大,是否需要临床“不遗余力保下来”。

“我的观点很明确。如果要手术,建议切除胆囊。”医院肝胆外科高杰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,很多患者对切除胆囊心存顾虑。觉得切除后,人体就无法分泌胆汁,所以希望保胆取石。但从胆汁分泌看,这主要由肝脏完成。胆囊主要储存和浓缩胆汁,然后根据身体需要,节律性排泄到十二指肠,帮助、参与脂肪的消化。

成人的胆囊长约6-9cm,宽约3-5cm,能储藏约40-60ml的胆汁。肝脏每天分泌胆汁约为-ml。可见,在正常情况下,胆囊充当着胆汁“蓄水池”“浓缩机”和“阀门”作用。基于此,胆囊切除后,胆汁可能“自流”。胆管会部分扩张、代偿胆囊功能,并存储胆汁。

广州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黄刚教授做过多年保胆取石手术。他表示:“胆囊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知道的储存、浓缩胆汁,还有调节胆管压力的作用等,不应轻易切除。肾脏结石、输尿管结石、膀胱结石,及胆总管结石、肝内胆管结石等,都是想方设法取出结石,而不是切除手术治疗。为什么胆囊一旦有结石,就一定要切除呢?胆囊不是可有可无。”

上世纪80年代末,中国胆道镜技术先驱、医院肝胆外科专家张宝善教授提出:“胆囊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,胆囊切除有着术中及术后近、远期并发症,影响患者身心健康,甚至或致残或死亡,不能随意切除有着重要功能的胆囊。”

医院微创外科主任胡海教授在其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》书中指出,胆囊被切除后,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副作用,包括胆总管结石、消化不良、腹胀腹泻、十二指肠液胃反流、胃液食管反流、胆管损伤、结肠癌等发生率升高。我国《胆囊切除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(版)》还提出,胆囊切除术后,发生胆源性腹痛的病人达到23%-37%。

“胆囊切除后,胆管内流体压力失去缓冲,导致胆总管内压力增高,引起胆总管的代偿性扩张;根据流体力学原理,胆汁将在胆总管形成涡流效应,致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沉淀,形成胆总管结石。相比胆囊结石,胆总管结石治疗难度更大。”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》写道。

另一方面,胆囊切除后,患者进食高脂饮食时,无足量胆汁相助,可能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。年,Walsh和Russell等人在对照研究中,证实胆囊切除术后所有标记物均指向胃食管反流,伴有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明显下降。该文还指出,在LC时代,对不适合做LC的老年人和不希望切除胆囊的年轻人需要有一个替代方法。

年,Manifold等指出,15%-20%的胆囊切除患者会出现新的胃肠道症状。年,Fall等研究显示,胆囊切除术后,51%-89%的患者可观察到病理性十二指肠液胃反流。但年,《美国胃肠病学杂志》刊文称,对17名有症状胆结石患者行胆囊切除后进行观察,未发现胆汁反流增加或胃食管酸反流增加。

年,《肿瘤学杂志》发文称,胆囊切除后,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明显加快,总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的排泄量增加,会提升结肠癌风险。

高杰教授表示,胆囊切除术后,消化道症状发生与年龄分布呈负相关性。即手术年龄越低,腹泻发生率越高。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内自愈,大多数患者的腹泻会在术后半年至1年消失。部分可能迁延不愈。

保与不保,哪个获益大?

“医学界”综合多位受访者表述及相关研究,发现“保胆”之争的另一个焦点,是手术获益问题。

切的理由:

1.“温床学说”认为,胆囊切除是为“去除结石的病因和温床”,这样不会再长胆囊结石或息肉。

2.有过结石、息肉或炎症的胆囊存在癌变可能,具体癌变率未知。

3.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高。切除胆囊,可以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,没有复发可能,未来也没有胆囊癌变风险。

保的理由:

1.既治疗胆囊疾病,又能保留器官和功能。这是胆道外科治疗的最终目标,也是医患共同愿望。

2.现阶段保胆取石技术有明显进步。通过内镜可以直视胆囊腔内黏膜全貌,取净结石和息肉。有报道经8-10年随访,内镜保胆取石的复发率可降至1.99%-2.95%。

关于胆囊“温床学说”,始于年,由德国医生Langenbuch在完成世界首例胆囊切除手术后提出。该学说认为,胆囊的存在,必然会导致结石生成。这一学说在此后百年间,成为胆囊切除术的根本理论依据。进一步研究显示,胆汁包含胆汁酸盐、胆固醇、胆红素、水和一些电解质。当这些成份比例发生变化,如胆固醇多了,就会析出晶体,慢慢沉积、形成结石。

也有研究在“挑战”温床学说。《中国慢性胆囊炎、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(年)》指出,我国胆囊结石主要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油腻饮食、肥胖、脂肪肝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脂血症、缺乏运动、不吃早餐和胆囊结石家族史等。其中部分原因与胆囊本身存在并无直接关系。

针对结石复发甚至癌变几率,《对现阶段倡导保胆取石的几点质疑》提出几点思考。包括:胆囊癌变主要与胆囊慢性炎症、胆胰管合流异常有关,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一系列分子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。单纯取尽结石既无法去除基因、代谢、解剖等相关危险因素,也难以评价是否去除胆囊癌变的潜在环境。若胆囊已癌变,打开取石,就是在进行医源性癌细胞播散,会出现腹腔种植转移等后果。年,《柳叶刀》就报道过胆囊切开取石后发生胆囊癌变的病例。

同时,镜下取石操作可能造成胆囊黏膜损伤,部分病例需撕开或切开黏膜取石,胆囊亦需建立创口并缝合。这些局部创伤、炎症渗液及瘢痕,也可能是复发、癌变的始动因素。“近年来,已出现保胆取石后胆囊癌变的事实。无论是保胆取石术中还是术后,胆囊癌变的问题往往被忽视或低估。”《对现阶段倡导保胆取石的几点质疑》写道。

高杰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,他接诊过长期存在慢性胆囊炎而发生胆囊癌变的患者。值得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保胆取石术该不该做澎湃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