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hjnbcbe - 2024/9/30 10:19:00
编者按随着武汉新冠肺炎需救治患者数量的减少,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,4月15日前,所有援鄂医疗队撤离,但还有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,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留守武汉,攻坚最后的“重症堡垒”。这个督导组成员包括国家专家组8位专家、医院的7名专家,医院的5名专家。其中,国家专家组中有3位来自江苏,加上医院的7名专家,这20人“留守天团”中江苏大牛共有10位,占据半壁江山。就在15日,圆满指导完成江苏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任务、被誉为“车轮上的战疫英雄”的杨毅又被抽调,奔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指导当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。今天,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专家组中的3位江苏专家,他们是邱海波、郑瑞强、潘纯。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、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、医院党委副书记前几天,两张照片刷屏网络,一张是武汉“解封”后仍留守在武汉重症病房里传说中的“重症八仙”的树林里的合影,一张是出征前后邱海波的照片对比,网友用“一夜白头”致敬和心疼白衣执甲与病魔搏击将重症病人拉回生命线的大医。对此,邱海波却一如既往地淡然,他说,“重症八仙”照片是那天八人会诊,结束后《中国人口报》的记者说,你们户外合张影吧,也让大家看看你们的本来面目,因为平时总是穿着防护服。当时临近武汉解封,这张照片也给大家信心。”“‘一夜白头’照片,哈哈,真的是曝光问题,你看,其实我到武汉就带了唯一一件外套,这外套照片里颜色都变了,就说明是曝光度问题。也不是没染发的问题,我从来不染发的。谢谢大家的关心,这是1月去武汉一个月前后的照片对比,武汉前期确实很焦虑,但是现在抗疫形势向好,应该不用担心。”邱海波说。1月19日奉命出征武汉,今天是他在武汉近90天。这些日夜,邱海波始终奋战在最前线,发现俯卧位通气技术治疗,以其精湛的医术拉回“挣扎在悬崖边上”的重症患者;提议专家下沉、医院、全国重症驰援、医院……目前,邱海医院医院,和同仁一道奋力攻坚最后的“重症堡垒”。他告诉记者,目前攻坚的主要三类重症病人,一类是目前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新冠病人,一类是因新冠病毒对肺功能造成极大损伤的病人,一类是有基础疾病的病人。分类治疗,同时加强多学科的诊疗。他用“争分夺秒,不放弃每一个重症、危重症病人”来概括武汉前线一如既往的信念和攻坚的决心!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、隐匿的特点,对重症救治来说,是一次极大的挑战。“30多年我一直说‘重症病人的生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’的,这次我更要说,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更是如此,因为,很多病人从轻症转为重症几乎没有征兆,所以需要我们前线的重症医护更加‘紧密盯人’。”邱海波对这样的日夜奋战早已习惯。“团队作战!”这是邱海波对记者强调的一点,一如他历次采访里的谦逊。他说,这团队,包含我们在武汉与武汉协和医护的携手,我们共同诊疗、一起为病人插管、一起为病人翻身,我从不觉得我们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就真的是高高在上指导别人,因为武汉当地医生的水平也很高,我们是一起探讨新冠病毒的挑战。“没有共同的理念、行动和水平,团队一定无法携手共同战胜病魔。”想念你的“家人”吗?记者说的“家人”,医院重症团队的所有“家人”。想念!邱海波说特别想念和问候“家人”,他说,“大家都辛苦了!在这次战‘疫’中,我们的团队得到更大的历练,无论在武汉、在黄石、在江苏,还有昨天赶赴黑龙江的出征,每个人都坚守职责、独挡一面、协同作战,都是好样的,而且各方面的锻炼是前所未有的。”在武汉救治间隙,邱海波和同事也会连线意大利、英国、美国、希腊、巴基斯坦等多国的重症医学专家,“我们一起探讨、分享彼此在临床中遇到的新情况、棘手的难题以及交流应对措施,抗疫全球同心,作为医生,我们面对的是侵袭人类健康的共同的敌人,医学无国界,我们的武汉方案、中国经验也得到国外同道的认同。”想对妻子说什么?本来相约回来一起看南京樱花的。面对这个问题,邱海波笑了,“我们每天都通个电话,哪怕只有一分钟,报平安。其实吧,她现在倒不像开始担心我了,只是到底哪天回到南京的日子不确定罢了。其实,即便回到南京,也是早出晚归、医院。嘿嘿。”回来第一件事想做什么?“医院的重症救治的日常。重症医护病人在等着我们,赶紧继续接续工作。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,这就是医生的本职和宿命。”邱海波说的是大白话也是真心话。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从今年1月23日起,他作为第一批援鄂专医院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。对一线医护人员来说,ECMO、气管镜、气管插管等是高危操作,郑瑞强都是自己上。这是郑瑞强在武汉的第84天。这天,已经解封一周的武汉逐渐恢复了往日生机,郑瑞强上班的路上堵车了,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象回来了。而郑瑞强和战友也迎来了他们最后的“攻坚时刻”。4月13日,郑瑞强离开奋战了七十多个医院,按照国家卫健委工作安排,与继续坚守在武汉的20名专家分成四组,分别到集中收医院巡诊、查房、疑难危重病例讨论,现有危重病人大部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,治疗非常棘手,郑瑞强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。疫情以来,医院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约人,现在还有在院患者四十多人。“这些患者中,大部分核酸检测已经转阴,但他们有很多基础疾病,且病情复杂。”郑瑞强说,有些患者自1月底入院后,由于并发症等较为严重,医院治疗。时间紧、任务重、难度大!被分在医院的5位专家分成了两组。“每天上午,我们两组专家都会和当地ICU专家一起查房。ICU里十几位患者,每一个人的病情我们每天都要过一遍,及时制定和调整相应治疗计划,一人一方案,对症治疗。”紧密作战、适时调整、双线配合,转战后的郑瑞强仍旧马不停蹄。郑瑞强是国家卫健委最早医院的四名专家之一。大年二十九,郑瑞强临时接到驰援任务,只身前往武汉。疫情初期,医院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方案外,郑瑞强还要不医院巡查,筛选危重症患者,提高救治精准和成功率。有时,他还要带头做插管等高风险手术。作为一个经历过“非典”的医疗老兵,郑瑞强直言,有了年的经历他不再会从内心恐惧这个高传染性新型病毒。“信心,一定要有信心。”他常常和他的病人说,“只要你们坚持下去,我们就有办法!”“我从不认为我们是英雄,我只是做了一个ICU人应该做的事情,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。”郑瑞强说,这就如同战场,“你是战士,该你上战场时你就得上战场。这就是我们这个专业应该做的事情,这就是医者的初心和使命。”前几日下班,郑瑞强专程走到武汉长江大桥上,“当看到灯光亮起来了时候,我满心感动,武汉重生了!”他说,最幸福的就是看到了武汉的重生,此刻,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“咬牙扛住,扛住就能胜利!”这是潘纯常对自己说的话,而这句话在武汉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得到了最好印证。武汉整体疫情状况得到改善,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要求,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将继续留守武汉。潘纯与邱海波教授、郑瑞强教授等专家组成一个5人团队,医院西院进行指导。“我们眼下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挽救更多的重症危重患者。我们救治的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基本已处于康复期,但对于很多本身就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,新冠肺炎所遗留或引发的一些疾病可能还比较严重,因此,如何处理这些后续问题,让病人能够生存下去,也成为我们现阶段的工作重点。”潘纯说。目前,武汉危重型病医院:医院、医院西院,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医院。由于这些病人大多数年龄偏大,并发症较多,且病程较长,如何对这类病人进行后期医院的医护人员增加了压力。专家团队的留医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撑,同时也对病患的筛查管理提供了规范指导。犹记得1月26日驰援武汉时的场景,疫情肆虐,各地专家纷纷前往武汉支援。医院的病床基本上不得空,潘纯所在的南五病区一天中最多收治了近三十个病人,十几个有创机械通气,十个无创通气,三台ECMO同时运作。“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。按照重症医学的管理规范,三十个重症患者应该至少有九十个护士来轮流照看,但由于医护人员的人手严重不够,我们当时只有十几个医生和五十名护士。由于物资短缺,我们所有的医生每天只能分到8个口罩,这医院重症病区巡查的我们来说是极为紧张的。”潘纯说,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,团队成员一次次调整物资分配和病患救治方案,正是为了保证病人治疗和医护人员“零感染”。3月初,医院南五层出现了空床。潘纯回忆,那时虽然病人病情依然很重,出现床等人。这说明前期疫情防控起到了效果,上游管控得力,新发病例减少、病例转重率降低。这是从ICU病房观察疫情变化的拐点,南五交给其他医疗队时,病区内病患仅剩10余人。4月5日,潘纯和团队成员迎来了医院第一例撤除ECMO康复出院的患者。使用国际最顶尖的治疗手段之一ECMO进行治疗,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面临巨大挑战。“在治疗的78个日夜里,患者经历了急性肾功能衰竭、消化道出血和血流感染等多种并发症,这不光是医生医术的考验,同时也是对团队协作度的考验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、非整建制团队来说,能够将他成功治愈出院,是非常难得的。”目前,潘纯所在团队负责的医院西院ICU病房中还有5个ECMO患者。“相信在我们团队的坚持努力下,我们很快就能迎来胜利曙光。”记者沈峥嵘王甜谢诗涵主编郁芬